栏目名称
王红红副市长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6-09-09 浏览次数:  字体:【 】  【 关闭
 
 
深化改革创新 矢志攻坚突破
奋力谱写淮安教育事业科学跨越发展新篇章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98
 
同志们:
        在第32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明晰思路,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点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着力唱响“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等一会,姚书记、惠市长将发表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二五”以来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发展指标位居苏北前列。
        (一)教育体系日趋健全。15年基础教育普及度明显提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8.3%、99.1%、98.3%,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高2.6、0.1、1.3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完善,获批18个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专业点,4所职校进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淮阴卫校成功升格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87%,比“十一五”末高15.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累计向地方输送10多万名技能型人才。继续教育网络基本建成,新建淮安开放大学新校区,建成9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7个社区教育学院和一批社区教育中心。
        (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业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进入全省前列。在高考生数逐年递减情况下,二本以上录取数连续8年超万人,录取率稳步攀升,名校录取数苏北领先。职教创新、信息化等大赛成绩居全省前列。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建成45个省级中小学课程基地。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生态德育”特色鲜明,红色德育、国防教育在全国产生影响,省级“周恩来班”数量占全省1/3。教体融合做法在全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展演受到教育部表彰,校园足球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介绍。
        (三)教育公平明显改善。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快速提升,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突出学前教育、农村教育等重点薄弱环节,累计新改扩建168所幼儿园,提升180所农村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建立52个基础教育集团,带动200多所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加快发展,80%以上中小学生实现在优质学校就读。发挥基层“五老”作用,依托家长学校等阵地,搭建特殊家庭子女教育平台,受到中央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弱势群体教育关爱帮扶体系不断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教育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荣获省教育资助绩效评估“五连冠”。
        (四)教育改革有序推进。以厅市战略合作协议和各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现代学校制度、教师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取得突破,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清浦区成为全国教师“区管校用”改革试验区。总结形成淮式教学流派,“十大教学模式”和“十大教育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对内、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淮安恩来枫叶国际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淮安分校等合作办学资源持续增加,28所市内学校与55所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姊妹)学校关系或达成合作项目,在苏北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建成市专业技术培训中心。
        (五)教育保障落实有力。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教育投入优先考虑、教育经费优先安排,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教育经费358亿元,年均增长16%,各级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基本达到省定标准。连续多年将省优质幼儿园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中小学装备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奖补。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培育出一批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全市现有8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08名在职特级教师、680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组织开展“最美教师”、“功勋教师”和“十大师德之星”评选活动,尊师重教传统进一步发扬,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
        教育事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素质,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倾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饱含着全市教育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创造。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和大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县区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现代化监测成绩在低位徘徊,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还比较大,大规模、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学前教育资源较为紧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学科、性别、年龄、职称等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吸引力有待增强,终身教育较为薄弱,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紧缺,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有待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有升温趋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理性分析、精准发力,矢志攻坚,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准确把握今后一个阶段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决战阶段,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健康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李强书记视察淮安时的讲话精神,以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人力资强市为导向,努力兴办公平普惠、优质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全面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跨越,为“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今后五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按照今年新修订的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清河区要确保年内实现创建目标,清浦区、金湖县、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确保2017年完成创建任务,洪泽县要确保2018年完成创建任务,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要确保2019年完成创建任务。力争到2019年,以市为单位全面完成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教育事业实现“一达到、两提高”(即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水平,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切实唱响“人人学有其所、人人学有所得、人人学遂其愿”的“学在淮安”品牌。
        教育是温润似水、岁月留痕的事业,需要不忘初心、久久为功。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三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教育是百年大计,抓教育就是抓全局,就是抓长远。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今天,各县区各部门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力度不松、投入不减。要把兴学育才作为发展之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做到无论财政收支压力有多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能减,向教师队伍倾斜的政策不会变,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心不动摇,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社会教育快速发展。二是要坚持把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作为工作导向。策应国家最新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根据不同学龄段人口基数变化情况,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实施教育项目时优先向农村倾斜,在调配师资时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在教研培训活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师。加大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有力的抓手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三是要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目标追求。积极回应群众对教育的期盼,着力在做大优质教育资源、随迁子女入学升学、教育扶贫帮困方面下功夫,努力消除“择校热”、大班额、大规模学校现象。将改革创新作为破解教育难题的重要途径,在招生制度、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在依法治校治教、产学研结合和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大胆实践,不断增强全市教育事业的内生发展动力,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注重统筹谋划,推动协调发展。一要优化教育布局。“十三五”时期,我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总体上将保持递增,义务教育先增后减,高中教育先减后增。不同县区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各有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并加速向城区集中,给本就紧张的教育体系带来新的压力。近期,市里正组织对《淮安市城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1-2030年)》进行修编,将调整优化学校布点,为新建学校预留发展空间。各县区也要抓紧调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正确处理就近入学与规模办学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类学校服务半径,保证学校布局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二要丰富资源供给。今后五年,全市要新建、改扩建112所幼儿园,增加33所小学、16所初中和6所普通高中,才能提供必要容量、满足基本需要。市政府正在调研,近期将制定出台中心城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意见,明确市、县区两级在发展基础教育中的责任。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将尊重历史、保持现状不变,不再扩大规模和新建校区。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由县区政府负责,开发企业共同承担义务,这一块规划、国土、住建部门要把好关。对市政府明确的教育建设项目,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推进实施,确保按期投入使用。要建立健全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在经费安排、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三要补齐体系短板。当前,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市教育领域的两大短板。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和质量不高问题,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大力实施学前教育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健全保教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服务区制度,增加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提高待遇水平。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8.5%以上。各县区要大力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建10所省市级现代化示范性中职校、2所省市级优质特色中职校、2所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校、10个省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筑牢公平基石,推动普惠发展。一要完善招生制度。学前教育要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热点高中招生指标继续实行均衡分配。明年起高中招生要严格按计划按规定班额执行,严禁超计划招生。基础教育学校必须按照省定标准办学,逐步解决大规模、大班额问题。今后,幼儿园平均服务人口要控制在1.5万左右,90%以上的幼儿园办园规模不得超过12班,90%以上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规模分别不得超过8轨、12轨、16轨,适度班额比例达85%以上。二要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中小学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所有新建学校均要按照省定标准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都要达到省定一类要求。尽快建成启用淮安教育城域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20年,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覆盖率要分别达到100%、90%、100%,60%以上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寄宿学生居食无忧。三要加快改薄步伐。充分发挥优质公办学校的“孵化”功能,继续通过建立校区、分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各县区要对照标准找差距,想方设法补短板,不断丰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到2020年,省市级优质幼儿园比例要达到90%以上,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所有高中学校均达到省优质标准。同时,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三类特殊群体,确保每一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到2020年,全面普及免费特殊教育。
        (三)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全面发展。一要注重道德养成。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校发展质量观和学生成才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法治教育,形成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长效教育机制。要刚性推动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实施”,每一所学校都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做到“面向全体”,关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力求“全面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利用周恩来总理故乡和革命老区等丰富资源,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发挥地域文化的涵养作用,在春风化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二要提升综合素养。探索推行“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合作和探究等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全面提高学生智能素养。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巩固扩大教体融合效果,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成长。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各县区要支持学校建设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素质教育模式,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网络。要深化“周恩来班”创建活动,适度扩大规模,完善评价体系。要强化网络素养教育,重视和发挥新媒体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建设,新建100所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50所素质教育示范初中校。
        (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生发展。一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当前,个别县区把学校当作行政部门来看待,管得过于具体。个别学校内部还存在泛行政化现象,治理结构亟待理顺。各县区要推进简政放权,推动管办评分离,在进人用人、职称评聘、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下放权力,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检查评比。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内部治理,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把下放的权力承接好使用好,坚决杜绝“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要健全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激发师生教学相长的积极性。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客观地说,在公办教育保基本、促公平的前提下,兴办民办教育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鲶鱼”效应。部分县区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下一步,要坚持规范管理和主动引导并重,加快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别化扶持政策,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三要扩大对外交流步伐。广泛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办好南非孔子课堂,兴办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力争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中小学校比例达到15%以上。支持驻淮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举办中外合作品牌专业。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高校到苏北发展的政策机遇,提升南林大南方学院办学层次,力争引进1所以上高校来淮合作办学。鼓励职业院校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吸引知名教育集团来淮开办国际学校。
        (五)策应社会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民生改善的加速器、人生出彩的“金钥匙”。要加快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步伐,推进中职学生免除学杂费,让未能升学的经济困难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促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市有关部门要定期发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报告,指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各职业院校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各县区要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化合作,积极引导市内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二要扶持推动高等教育。市有关部门要与驻淮高校合作,定期发布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要与驻淮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主动对接,服务帮办。各驻淮高校要结合我市人才规划、需求预测和就业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学科专业,重点发展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要加强与本地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利用自身优势,为我市与其他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联系桥梁,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活力。三要健全完善继续教育。成立市继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年底前建成投用淮安开放大学新校区,切实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建好淮安学习在线网站和终身教育资源网上超市,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城市、农村居民以及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分别达60%、40%和20%以上。要用足用好现有教育资源,特别是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课程基地等,不仅要在系统内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还要积极有序向社会开放,通过各种方式将人才吸附在淮安,发挥教育延伸溢出效应,带来更多的“人口”和“人才”红利。
        (六)打造一流团队,推动持续发展。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要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性别、学科和城乡结构,增加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和幼儿园师资数量,探索实行“教师走教制”,让优秀专职教师跨校任教,解决当前薄弱学科师资缺乏问题。积极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男幼儿教师免费培养,探索建立小学男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每年交流比例要达15%以上。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与高校开展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合作,重点提高小学教师本科率和高中教师研究生率。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锻炼,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二要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建立健全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五个层次的梯队培养机制。完善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促进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专业成长。健全市、县区、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市教师发展学院和县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各县区2019年底前要按照省级示范标准全部建成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淮安市中青年优秀校长(园长)培育工程,促进全市校(园)长队伍水平整体提升。三要保障广大教师权益。各县区要科学核定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完善补充与退出机制,区域内实行编制统筹调剂,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完善教师“县管校用”机制,健全配套政策,简化办理流程,切实解决 “编制受阻”、“待遇缩水”等问题。要制定教育人才奖励与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名师队伍。改进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完善教师工资常态增长与绩效考核机制,重点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力争聘用幼儿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确保全市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实际效果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集聚人力财力物力。各县区各部门要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以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务实的作风,有力有效做好各项工作。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县区要以重教为先,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谋划和安排,完善实施方案,优化创建举措,主攻教育体系建设、教育规划布局、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多出经验、多出典型、多出亮点,确保如期实现创建目标。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在指导、争取、协调上下功夫,拿出务实举措,集聚更多力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其他各部门要以助教为荣,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争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二)强化各项保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进一步优化结构、精准投入、提高效益,把经费更多地投向教师和学生,投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强化对“短板”问题、农村薄弱学校和家庭困难学生的投入,真正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要激发社会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活力,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鼓励支持兴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引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倡导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事业、个个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今天,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还将出台《县区科学跨越发展考核体系中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各县区各部门要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紧扣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要求,调整优化监测评估办法,科学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建立评估结果公开发布和集中反馈制度,充分运用监测评估成果,发挥其决策咨询和服务作用,引导和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健全教育督导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月度、季度督查方案,加强动态监测和评估指导,定期编发工作通报,对交办问题落实不力、工作进展严重滞后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合力攻坚,提高标杆、跨越争先,不断开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